彝族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土著民族。據史料記載,文山地區在晉代已分布有彝族先民。全州8縣市都有分布,人口相對集中于14個彝族鄉。多數以村落聚族而居于境內的山區和半山區,少數住壩區,多選朝陽背風地址建寨,一般每寨幾十戶。居住區域內有漢、苗、壯等民族交錯雜居,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。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,文山州的彝族人口為36.22萬人,占總人口的10.34%,居全州少數民族人口的第三位,主要分布在硯山、丘北、文山等縣市。
文山州彝族稱謂繁多。自稱有“所都”、“羅羅布”、“洗期麻”、“改期潑”、“波蘿”、“諾蘇潑”、“倮倮潑”、“羅蘇”、“魯蘇”、“尼蘇”、“阿扎”、“昨科”、“阿犇”、“嘿”、“葛倮羅”、“阿度”、“阿戛”、“阿細”、“濛雞”等,他稱有“倮倮”、“仆拉”、“撒尼”、“阿武”、“格仆”、“香堂”、“僰人”等。
彝族語言為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。文山州彝族語言屬全國彝語六大方言中的東南部方言。近百年來,隨著民族雜居、通婚增多,漢文化教育的融入,現居住城郊和交通條件較好地區的彝族群眾,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會說本民族的語言。服飾也多隨社會潮流向現代多樣化變化。
彝族文字是一種古老的超方言表意文字,一個字形表示一個意,歷史上曾被稱為“爨文”、“韙書”、“倮文”、“夷書”等。但是由于居住分散,各地彝文符號很不統一,一字異體者頗多。1987年2月,云南省政府批準試行規范彝文方案。
舞蹈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,常見的有:弦子舞、銅鼓舞、蕎菜舞、二胡舞、竹竿舞、嗩吶舞和霸王舞等。西疇縣彝族葫蘆笙舞被列入《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》。
彝族傳統節日有火把節、花臉節、蕎菜節、跳宮節、密枝節、草馬節等。
民間故事在彝族文化寶庫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,包括神話傳說、傳說故事和童話故事等。神話傳說是彝族人民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故事,主要有《找人種》、《祭祖的由來》、《跳宮節》、《牛是怎樣被用來犁地的》等。傳說故事主要有《八寨王的故事》、《智斗土司》、《楊雄山的傳說》、《銅鼓舞的傳說》等。